2017年7月22日 星期六

水陸畫贊淺釋(會本_上堂第六席_右軸)

水陸畫贊(水陸法會會本_上堂第六席_右軸)

五部烈分,四依應命。 法自西來,教傳東晉。
南山律學,灌頂法性。 萬派千流,一月普印。

此贊旨為水陸會大眾至誠禮敬律藏及佛後印度五部律派,並中土南山律宗各祖師。

【五部烈分】:如來所說律藏(毘尼)裂分為五部。按《翻譯名義集四_律分五部篇第 四十一》云: 「世尊成道三十八年,赴王舍城國王,食訖,令羅云洗滌失手㩧缽,以為 五片。是日有多比丘,皆白佛言,缽破五片。佛言表我滅後,初五百年,諸惡比丘, 分毘尼藏為五部也。 」後優波鞠多尊者果有五弟子,各執一見,遂分如來一大律藏為 五部。又《舍利弗問經》亦有: 「佛言…如是眾多,久後流傳,若是若非,唯餘五部各 舉所長。 」

五部即:
1.曇摩鞠多部,華言曇無德或覆隱。《大集經卷第二十二》云:「…我涅槃後,有 諸弟子,受持如來十二部經,書寫讀誦,顛倒解義,顛倒宣說。以倒解說,覆隱法藏 ,以覆法故,名曇摩鞠多。」
2.薩婆多部,華言一切有。《大集經》云:「…我諸弟子,受持如來十二部經, 而復讀誦外典,善能論議,凡所問難,悉能答對,是為薩婆多部。 」
3.迦葉遺部,華言重空觀。《大集經》云:「…我諸弟子,受持如來十二部經, 說無有我及以受者,轉諸煩惱猶如死屍,是為迦葉遺部。」
4.彌沙塞部,華言不著有無觀。《大集經》云:「…我諸弟子,受持如來十二部 經,不作地水火風相,虛空識相,是為彌沙塞部。」
5.婆蹉富羅部,華言犢子。《大集經》云:「…我諸弟子,受持如來十二部經, 皆說有我,不說空相,是為婆蹉富羅部。」

【四依應命】:佛後律藏裂分為五,佛門弟子將以何為依止? 在大乘經典如維摩詰 經、涅槃經、方等經、大智度論等皆有提到應依止於四種正法。即:1.依法不依人、2. 依義不依語、3.依智不依識、4.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故又稱四依四不依。

【法自西來,教傳東晉】:東漢明帝於永平七年(西元64年)正式派遣博士弟子蔡 愔等人前往西域求法,將月氏國迦葉摩騰、竺法蘭兩位沙門請回洛陽白馬寺,於此佛 法西來傳入中國。此後東晉名僧法顯(約西元337─422),自幼受佛教教育,志誠行 篤,常以律藏殘缺為憾,誓志往天竺求取經律。東晉安帝隆安三年(公元399年), 法顯與同修慧景等十一人同行,從長安出發,西行求經。公元411年,法顯乘船東歸 。前後經歷十四年,行程四萬餘里,是中國史上經絲路抵中印度、斯里蘭卡和印度尼 西亞第一人,也是第一位到印度巡禮佛跡、求取經律的名僧。隨後他翻譯《摩河僧祗 眾律》、《大般泥洹經》等佛經、戒律百萬餘字,填補佛經漢譯中缺少戒律的空白。

【南山律學,灌頂法性。萬派千流,一月普印】:曇無德部所傳之廣律為四分律, 為五部律之一,由唐代道宣大師承之。因四分律大弘於中國,復因道宣大師長居終南 山弘傳律法,故又稱為南山律宗。此宗堅持,戒行清淨則猶如法性直接灌頂。如《印 光大師文鈔》云:「良以教為佛語,宗為佛心,律為佛行。心語行三,決難分屬;約其 專主,且立此名。」雖然宗派分流,只要依循正法正信正念,則如一月麗天,萬川影 現。眾生依教證理,依律修行,必能脫離三界火宅,豈有正像末之分?

台灣 苗栗 三義 佛頂山朝聖寺
釋覺提 沙彌 編攥
佛曆2560年 西元2017年 7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