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21日 星期二

水陸畫贊淺釋(會本_上堂第七席_中軸)

水陸畫贊(水陸法會會本_上堂第七席_中軸)

孰云飛仙,高舉違世。湛然神凝,物不疵厲。
為同為異,本自無同。契我無生,長生之宗。

此贊旨為至誠禮請過去十方諸佛因地同行五通神仙。
* 此為北宋蘇軾所作十六首水陸贊之上八位·一切五通神仙眾 。

【孰云飛仙,高舉違 世。湛然神凝,物不疵厲。】:雖說是(1)能御氣 飛行的五通神仙,在人間卻特立獨行,刻意避開塵世的喧 囂與攀緣(2)。愛樂於寂靜處以清明的心修習定力,令精神 高度集中(3),有時定力所及能令一地一處平安呈祥無災無 疾(4)。

【為同為異,本自無 同。契我無生,長生之宗。】:此類飛仙與佛門羅 漢有何同異之處呢? 飛仙情少想多,只求長生不老,樂留 世間(5)﹔羅漢入滅受想定(6)厭留世間,樂求解脫,二者 基本上無相同之處。若此類飛仙能在佛門下轉念修行,藉 既有修定的基礎,契入佛法無生滅的涅槃境界(7),亦可比 同羅漢無生而長生(無生亦無滅)之列(8)。

[註]
1.孰云:雖說..或誰說..。
2.違世:避開塵世。
3.神凝:指精神高度集中,用心專一且深。
  4.疵厲:災變、疾病。《莊子·逍遙游》:“其神凝,使物 不疵癘而年谷熟。”
5.《首楞嚴經卷八》:『情少想多。輕舉非遠。即為飛仙 。大力鬼王。飛行夜叉。地行羅剎。遊於四天。所去無礙 。』。
6.《中阿含經卷五十八》:『比丘入滅盡定時,不作是念 :我入滅盡定。然本如是修習心,以是故如是趣向。』滅 受想定又稱滅盡定。
7.《圓覺經》 :「一切眾生。於無生中。妄見生滅。是故 說名輪轉生死。」(涅槃之真理無生滅,故云無生。因而觀 無生之理以破生滅之煩惱。)
8. 《滄浪詩話.詩辨_宋.嚴羽》:「禪家者流,乘有大 小,宗有南北,道有邪正。」宗:派別、同列、同類。

台灣 苗栗 三義 佛頂山朝聖寺
釋覺提 沙彌 編攥
佛曆2560年 西元2017年 11月

2017年11月17日 星期五

水陸畫贊淺釋(會本_上堂第六席_中軸)

水陸畫贊(水陸法會會本_上堂第六席_中軸)

十宗煌煌,照耀震旦。有促有延,非法之愆。
法從緣寂,法從緣興。一念圓明,亙古亙今。

此贊旨為至誠禮請譯經傳法之各宗祖師。

【十宗煌煌,照耀震旦。有促有延,非法之愆。】:大法西來利益東土眾生,為隨順根機,略分十宗(1)攝受結緣。各宗皆有其輝 煌成就,如中天麗日照耀中國(震旦)大地。雖然各宗傳續時間有短有長,皆是眾生因緣,而非各宗傳法之過咎。

【法從緣寂,法從緣興。一念圓明,亙古亙今。】:中土各宗傳續時間長短,與諸法生滅一樣(2),皆有其隨緣性。然眾生若能開 顯心中圓滿明了的一念真如(3),其不變性則能貫穿古今, 無有短長生滅之相。

[註]
1.依《水陸儀軌會本》此席下列十宗為:天台宗、賢首 宗、慈恩宗、翻譯宗、南山律宗、懺摩宗、法性宗、密教 部、禪宗、淨土宗。依《陳義孝_佛學常見辭匯》十宗為: 俱舍宗、成實宗、禪宗、天台宗、華嚴宗、真言宗、法相 宗、淨土宗、律宗、三論宗。在此十宗中,前二宗屬小乘 ,後八宗屬大乘。
2.《佛本行集經》:「諸法從因生,諸法從因滅,如 是滅與生,沙門說如是。」其它經中或有譯為:「諸法因 緣生,諸法因緣滅。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
3.此「一念圓明」即是眾生本具的一念真如心,緣於 華嚴經所示, 「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或「應觀法界性 ,一切唯心造。」
天台智者大師講「法華經」有「九旬談妙」(長達九十天詮 釋妙字),其妙有三:眾生法妙、佛法妙、心法妙。《智者 大師_法華玄義_卷第二上 》:「心法妙者。如安樂 行中 。修攝其心觀一切法。不動不退。又一念隨喜等。普賢觀 云。我心自空罪福無主 。觀心無心法不住法。又心純是法 。淨名(維摩詰經 )云。觀身實相觀佛亦然。諸佛解脫當於 眾生心行中求。華嚴云。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破心微 塵出大千經卷。是名心法妙也。」

台灣 苗栗 三義 佛頂山朝聖寺
釋覺提 沙彌 編攥
佛曆2560年 西元2017年 11月

2017年11月5日 星期日

水陸畫贊淺釋(會本_上堂第六席_左軸)

水陸畫贊(水陸法會會本_上堂第六席_左軸)

諸法界等,佛不度生。列祖意同,弘道由人。
教列十科,宗分五派。皆得圓修,證入法界。

此贊旨為至誠禮請譯經傳法之各宗祖師。

【諸法界等,佛不度生。列祖意同,弘道由人。】:諸法界眾生皆有平等的佛性(真如) ,依究竟義,並無能度之佛與可度之眾生(1)。歷代祖師深解其意,且能領悟佛陀只是教化指引眾生一個開顯真如本性的方法及道路,真實能弘揚聖道成就佛果的是人自己(2),《金剛經》中也說,佛實無眾生可度即是此義。

【教列十科,宗分五派。皆得圓修,證入法界。】:既然能弘揚聖道成就佛果的是人自己,當然在佛陀示現不住世期間,也是要由高僧祖師善知識,將佛陀教化指引眾生開顯真如本性的方法及道路繼續弘揚。例如梁代慧皎法師著《高僧傳》便開設十科以為其後佛教僧傳分類的原則與方法(3)。甚且佛不住世,像法、末法時代眾生以法為師,成就聖道的人漸少。此非像法、末法期眾生善根差,而是少有人能夠像佛陀善知眾生根機而予以啟動善根。因此歷代的祖師不忍見聖道衰,力圖減緩有法無師的頹勢,故各依其判教而建立宗派(4)。吾人當知宗派雖有假名之別,只要是具有四依法的正信正念,依《法華經安樂行品》之義而行,皆能夠圓滿修行且證入法界到達成佛境界。

[註]
1.《金剛般若波羅蜜經_彌勒菩薩偈頌_天親菩薩造,元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譯》 (第62頌) :『平等真法界,佛不度眾生。以名共彼陰,不離於法界。 』
2. 《梵網經盧舍那佛說菩薩心地戒品第十卷下 》:『常生大乘善信,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諸佛是己成之佛 ,發菩提心,念念不去心。』
3. 「十科」起源於《高僧傳_梁代慧皎(497-554)法師著 》 ,全書以科分類,十科為:1.翻譯、2.解義、3.習禪、4.明律、5.感通、6.遺身、7.誦讀、8.護法、9.興福、10.雜科。本書開創新體例,采用類傳體,設立十科,成為其後僧傳分類的原則與方法。
4.依《會本》此席下所列:天台宗、賢首宗、慈恩宗、翻譯宗、南山律宗、懺摩宗、法性宗、密教部、禪宗、淨土宗。此處或許與禪宗之「一花開五葉」,即溈仰、臨濟、曹洞、雲門、法眼等五派有關 。

台灣 苗栗 三義 佛頂山朝聖寺
釋覺提 沙彌 編攥
佛曆2560年 西元2017年 10月

2017年11月3日 星期五

水陸畫贊淺釋(會本_上堂第五席_中軸)

水陸畫贊(水陸法會會本_上堂第五席_中軸)

大不可知,山隨线移。小入無間,澡身熏持。
我雖不能,能設此供。知一切人,俱此妙用。

此贊旨為至誠禮讚並禮請十方三世一切大阿羅漢。

[註]
末學才疏,對原贊多次推敲仍無法測知其意,似覺「澡身熏持,我雖不能。 」二句前後位置有誤。斗膽將此贊該二句對調如下,期令語意更加通順:「大不可知,山隨线移 , 小入無間,我雖不能。 澡身熏持,能設此供,知一切人,俱此妙用。」期待各位善知識大德不吝指正!

【大不可知,山隨线移,小入無間,我雖不能。】:大聲聞阿羅漢之密行,非我輩凡人所能知悉,其神通力,大者可用一條絲線牽動一座大山,小者可藏入無間隙之處所,雖然這境界是我等凡夫現前所不能做到。

【澡身熏持,能設此供,知一切人,俱此妙用。】:但是,此時謹以至誠澡浴清淨且熏香身體,竭盡所能之讚嘆與希求而設此供養,因為我了知,一切人皆有不變的真如,以及隨緣變化之神通妙用。

台灣 苗栗 三義 佛頂山朝聖寺
釋覺提 沙彌 編攥
佛曆2560年 西元2017年 10月

2017年10月30日 星期一

水陸畫贊淺釋(會本_上堂第一席_東軸)

水陸畫贊(水陸法會會本_上堂第一席_東軸)

三世如來,巍巍金相。 隨好光明,赫赫難量。
或隱或顯,凡情叵測。 為度眾生,示有生滅。

此贊旨為水陸會大眾至誠禮讚並禮請十方三世一切佛。

【三世如來,巍巍金相。隨好光明(1),赫赫難量。】:十方三世一切佛的報身,有如須彌山一般巍巍巨大金色之相。具八十隨行相好及麗日中天難以直視的耀眼光明。

【或隱或顯,凡情叵測。為度眾生,示有生滅。】:隨順眾生根器與受化因緣,諸佛的應化身在十方各剎土該隱藏或該示現,皆非一般凡夫眾生以常情所能推斷。佛身充滿於法界,諸佛原本無生滅,只因慈悲欲度化眾生,才依同行攝(菩薩四攝法之一),示現有生滅而般涅槃的應化身(2)。

[註]
1.《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十八_如來隨好光明功德品第三十五》: 「爾時世尊,告寶手菩薩言:佛子,如來應正等覺,有隨好,名圓滿王。此隨好中,出大光明,名為熾盛,七百萬阿僧祇光明,而為眷屬。」
《大般若三百八十一》云: 「… 善現!云何如來、應、正等覺八十隨好?善現!世尊指爪狹長薄潤,光潔鮮淨如花赤銅,是為第一。…」
2.據《十地經論初歡喜地卷之三》等所說,在大乘佛教裡佛身分為三種,即法身、報身、應身。佛陀的法身即是諸法的自性。
2-1.法身:又作法性身、自性身。指佛陀證悟的法性。佛以法性為體,故名法身。
《慈氏菩薩所說大乘緣生稻稈喻經》佛陀說:「見緣起即見法,見法即見佛。」若能從緣起法中通達諸法的空性,即是見到佛陀的法性身。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十六_須彌頂上偈讚品第十四》云:「法性本空寂,無取亦無見,性空即佛境,不可得思量。」法身是離語言、文字、思量的境界;法身無為無作、無形無相、無去無來、無始無終。遍滿十方如同虛空。
2-2.報身:又作受用身、第二身。報身是佛陀從久遠以來,以法身為因,修習六度萬行,積集無量福德智慧所獲得的佛果色身。佛陀的圓滿報身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這是經過九十一大劫修行所成。根據《大乘百福莊嚴相經》說,每修一百劫,始得莊嚴一相,即「三祇修福慧,百劫修相好。」又如〈讚佛偈〉:「阿彌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無等倫,白毫宛轉五須彌,紺目澄清四大海。」即是報身佛的莊嚴相貌。
2-3.應身:又作應化身、應化法身。佛陀為救渡苦難眾生,應眾生根機,以大悲願心,隨處隨類權巧化現有生老病死的種種身相。如〈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中提到,觀世音菩薩為了救渡眾生,方便化現三十三身,時而顯現佛身,時而顯現凡夫身,時而顯現龍天護法身,所謂「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的普門應化示現之身。

台灣 苗栗 三義 佛頂山朝聖寺
釋覺提 沙彌 編攥
佛曆2560年 西元2017年 10月

2017年10月29日 星期日

覺林菩薩偈 (義串)

覺林菩薩偈

譬如工畫師,分布諸彩色。虛妄取異相,大種無差別。
大種中無色,色中無大種。亦不離大種,而有色可得。
心中無彩畫,彩畫中無心。然不離於心,有彩畫可得。
彼心恒不住,無量難思議。示現一切色,各各不相知。
譬如工畫師,不能知自心。而由心故畫,諸法性如是。
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
如心佛亦爾,如佛眾生然。應知佛與心,體性皆無盡。
若人知心行,普造諸世間。是人則見佛,了佛真實性。
心不住於身,身亦不住心。而能作佛事,自在未曾有。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覺林菩薩偈 (義串)

眾生的妄心可『譬如』 一位 『工畫師』 ,他 能 『分布諸(種種) 彩色』以成就一幅圖畫 , 其實他是從 『虛』『妄』想心中,獲 『取』各種差『異』的色『相』 。地水火風等四『大種』自身並『無』色相上的『差別』 ,這四『大種中』『無』紅黃藍等基本『色』 , 紅黃藍等『色中』『無』『大種,亦(卻)不』 『離』開四『大種』 而獨自存在 , 因『而 有』紅黃藍等『色可得 』以調合揮灑 。 工畫師的『心中』『無』一幅一幅真實的『彩畫, 彩畫中』『無』一顆工畫師的『心,然』因工畫師作畫時『不離於心』思構想分別 , 才『有』一幅幅『彩畫可得。 彼』工畫師的 『心』思構想分別 『恆』常變化而『不住』止的程度 , 可以說 是『無量』無邊『難』『思議』推測 , 他從紅黃藍等基本色 就能調合顯『示現』出 世間『一切色』彩相貌 , 而這一切色彩相貌『各各』 之間並『不』『相』『知』道彼此的存在 。『譬如』那位『工畫師』 , 雖然『不能』完全了『知自』己的『心 ,而』『由』『心』思構想無量發揮的緣『故』才能創作種種圖『畫。諸(種種萬) 『法』的本『性』『如是』 ,也就是眾生的『心』思妄想分別『如工畫師』一樣 ,『能』『畫』『諸世間』生住異滅的相貌 , 虛幻不 實的色受想行識等『五蘊悉』 『從』心思 妄想分別所『生』 , 簡言之,『無』有一 『法而不』是由此妄想 分別心所『造』作產生 。『如』上所述,眾生 迷妄的『心』思無量, 『佛』的清淨覺智 『亦爾(也是無量) , 如』『佛』心與『眾生』心亦『然』 , 因此,吾人『應知佛』『與』眾生『心』 , 其悟與迷的『體性皆』『無盡』無量無邊 。『若人』們能澈悟了『知』自己的妄『心』所衍生出的各種業『行』 , 就是『普』『造』『諸世間』相生住異滅輪迴不休的原因 ,『是人則』等同於已 澈『見佛』性 , 也確 實『了』『佛』『真實』『性』 。若在澈知『心不住』『於』四大假合的肉『身』中 , 『身亦不住』止於妄想分別的『心』中之後 , 『而』『能』不執著地大『作』成就『佛』道之『事』 ,便能領悟無所住的『自在』無縛『未曾有』境界 。『若人欲』『了知』 , 過去現在未來『『 三世一切佛』的體性 , 就『應』該深入『觀』『法界』隨緣與不變互融互攝的本『性』 ,即能了悟『一切』萬相皆是『唯心』『造』

台灣 苗栗 三義 佛頂山朝聖寺
釋覺提 沙彌 編攥
佛曆2560年_西元2016年10月於桃園榮總安寧病房

◎覺林菩薩偈破地獄 (夢參老和尚)

為什麼把華嚴經覺林菩薩贊嘆佛的這個偈頌,放在你讀地藏經之前?那個地獄一切境界是心畫的,是心變現。無量地獄相是由心變化的,心變化的實在是沒有的。沒有,但是一切眾生受地獄苦難,它又是實在的。那個實在是非有的,是心所變化的。是誰心裡變化個地獄?那你心變化地獄變化很多,你造哪種業就變化哪種地獄,所以在地藏經上加個覺林菩薩的這個偈頌。
還有一種說法,一個人他墮地獄去了,到地獄門前念「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本來他想念這個偈頌,「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惟心造」,應觀法界性還沒念出來,地獄就空了。所以把這個偈頌放在讀地藏經之前。地藏經前頭,一定印一個覺林菩薩偈,贊嘆佛的偈,就是這一段故事的原因。
你要是怖地獄苦,念念覺林菩薩偈頌吧!不要多,最後那兩句最後那個偈頌,「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惟心造」。
覺林菩薩這個偈頌我每天念一遍,大概可能有二十多年了吧!二十四年了!到今年是二十四年了!因為我要念地藏經開始就念覺林菩薩頌。
(注:時年夢參老法師2004至2007於五臺山普壽寺宣講華嚴經圓滿)

◎◎玅境長老說『覺林菩薩偈』
文章來源:慧海佛光( http://www.hhfg.org)


主講華嚴經夜摩天宮偈贊品的覺林菩薩偈、持戒與念佛法門的殊勝。
覺林菩薩偈--『譬如工畫師,分佈諸彩色,虛妄取異相,大種無差別』。
方丈和尚慈悲,各位法師慈悲,各位居士歡喜。
昨天,方丈和尚慈悲,給我一個題目,我心裏很歡喜,但是,我先請求各位善知識慈悲,什麼事情呢?就是允許我想到那裏講到那裏,就是這樣。
我昨天晚間做了一件魯莽的事,就是我答應在一個道場,講華嚴經夜摩天宮偈贊品的覺林菩薩偈,共十位菩薩,其中的覺林菩薩偈,我講那個偈的時候,也是心裏面有妄想,妄想是什麼呢?當然,我是讀過清涼國師的華嚴疏鈔,我讀的時候,心裏面歡喜。當然,我一出家,一到佛學院,學的是天臺宗,但是,讀華嚴疏鈔是華嚴宗,清涼國師,各位法師知道,他是天臺宗,賢首法藏尊者的學生,他是學過天臺教的,當然他對天臺宗也是非常熟悉,他不是平常人。我對他的華嚴疏鈔生歡喜心,但是,我本身的智慧不夠,只是這麼一讀,就停下來了,以後也沒有機會再讀,但是,後來讀地藏菩薩本願經的時候,地藏經的前面,不是正文裏面,就把覺林菩薩的偈印在那裏,印在那裏,所以我也照樣讀,讀的時候,不知道它是說什麼啊,雖然是看過華嚴疏鈔,但是再讀這個文的時候,不知道說的是什麼,心裏面就不舒服,啊呀!我以前讀華嚴疏鈔是白讀了,所以我又把華嚴疏鈔請回來,又再讀,就把這個偈讀了多少遍,我還寫了一篇文章,但是沒有發表,所以,對這個偈有印象。昨天,體通法師讓我去講華嚴經的大意,我也拿這個智慧,想起這個偈,就講這個偈,但是,那是我在香港的時候讀的,在香港讀的,現在多少年了,可能在三十多年前了,那麼,昨天晚間我去讀,心裏面的想法,我到那裏再看一看,然後再講,結果,我到那裏就開講了,結果一開講,心情有點急,講得很潦草,就是很對不住聽眾。
我現在把這個偈文念一下,『譬如工畫師,分佈諸彩色,虛妄取異相,大種無差別』,共有十個偈,這是第一個偈。由疏鈔的解釋,可以明白這個偈的意思,我簡單說一下。
『譬如工畫師』,工,就是善巧的意思,這個人是善於畫畫的人,可以為人師範了,就是一個很成功的畫家,工畫師。我先順一順文。『分佈諸彩色』,就是他用各式各樣的顏色畫畫,或畫一個山,或畫一個樹,或畫一個河流,各式各樣的畫,顏色是不一樣的,不一樣的彩色,去安排這個山、這個水,就這樣子。
『虛妄取異相,大種無差別』,畫出這個山、這個水、這個樹、這個花,我們人去看見這個山、這個水、這個人物的時候,我們心裏面就有執著,但是,這個執著者是誰呢?就是畫畫的自己,這個畫家自己畫出來以後,自己就執著這個山水,自己在執著,『虛妄取異相』,就是虛妄的、錯誤的去執著這個山這個水。這個山水是畫的,當然是假的,不是真是山,也不是真是水,但是,你畫出來以後,你就執著這個山、這個水,去執著它。
『大種無差別』,大種,就是地水火風、堅濕暖動,叫做大種。種者,是因也。一切色法都是由地水火風組織成的,所以叫做種,種是因,因此而有彼。大,就是廣大的意思,山河大地是很廣大的,都是由地水火風組成的,所以叫做大種。你畫一棵樹,這棵樹也是地水火風組成的,水裏面也是有地水火風,山也是地水火風,在地水火風這一方面來說,是無差別的,但是,在畫出來的東西就是有差別,山就不是水,樹就不是花,各式各樣的差別。就是用堅濕暖動的成份不一樣,堅(就是地)用得太多,就變成黃色,水的成份太多,就變成白色,都是地水火風,但是組織的成份不一樣,所以變現出來(畫出來)的山水就不一樣,但是,在大種這一方面來說,地也好,山也好,水也好,是無差別的。在譬喻上是這樣說。
若是在佛法的理論上說,就是緣起。以緣起來說,『譬如工畫師』,這個工畫師是誰?就是每一個人自己的心。每一個人自己的心,就用畫師來譬喻,畫師能『分佈諸彩色』,我們這一念心,就是起惑造業,做種種的虛妄分別,造了種種業,就現出種種的果報,所以叫做『分佈諸彩色』。畫師用彩色畫出種種畫,就是我們這一念心,有種種的虛妄分別,造出來種種的業,去得種種的果報。這樣講,這二句話是這樣的意思。我感覺,清涼國師講的是好。
『虛妄取異相』,異相,就是差別,譬如我們人的生命體,也是色受想行識組成的,天、地獄、惡鬼、畜生,也是,六道眾生所有的果報,都是色受想行識,當然,有正報,有依報,都包括在內了。“虛妄取異相”,就是我們虛妄的分別心,執著這個自己的心所創造出來的果報,都是虛妄不真實的,但是,我們執著它是真實的,我們看見那個流水,認為是真的,看見一個山,也是真實的,看見有一個人來,也是真實的,看見一個毒蛇來了,也是真實的,看見蓮花來了,也是真實的,做夢,我夢見佛了,又是真實的。現在,覺林菩薩說『虛妄取異相』,是你錯了,你認為都是真實的,就是錯了,不對。
『大種無差別』,大種,譬喻什麼呢?譬喻諸法空相,你觀一切法都是因緣所有,都是畢竟空的,在畢竟空上,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這一切虛妄分別的現象,都是不可得的。但是,我們認為是有這一切相,而且還是真實的,這是我們的『虛妄取異相』。但是,在諸法的真實相上看,我們所分別的異相,都是不可得的,叫做『大種無差別』。清涼國師是這樣解釋這段文。
那裏共有十個偈,前五個偈是譬喻,後五個偈是合法。前五個偈裏面,前二個偈,清涼國師的意思是真如是觀,後三個偈是唯心是觀,就是,一個真如觀,一個唯識觀,一個真如的緣起,一個唯識的緣起。就是這樣解釋。我感覺很有意思,用這個畫家畫的畫,來譬喻我們眾生心的惑業苦的虛妄分別,我感覺到很有意味。
很有意味是很有意味,但是,在我們現在的佛教徒,不管是在家居士也好,出家的佛教徒也好,我們都是佛教徒,在今天的佛教的情況來看,口頭說一說而已啊!你沒有真實在日常生活上去深入的觀察,沒有深入的觀察,有什麼關係呢?有關係!有什麼關係呢?如果你深入觀察,就是隨時有什麼事情發現,你心裏面“即空即假即中”的智慧,隨時可以用,你隨時能用這樣的智慧,因為你不“虛妄取異相”了,你知道“大種無差別”的道理了,你不去虛妄取異相,因為你很熟了,你常常這樣觀察,你非常的熟悉,就像我們對貪嗔癡是非常的熟悉,一看見可愛的境界出現,愛就來了,可憎惡的境界來了,立刻瞠心就來了,我們為什麼會這樣?就是熟了!無始劫來,老是這樣,習慣了,很熟,就這樣用。
我們如果明白佛法說的道理,你如果不作如是觀,只是從文字上這樣講一講,它不熟,你也就不能作如是觀,因為不作如是觀,所以,這種理論,“譬如工畫師,分佈諸彩色”,心裏面不熟悉;不知道這是內心的分別,現在看見毒蛇來了,實在沒有毒蛇啊!毒蛇是心的影像,是心分別是個毒蛇;一個大蓮花來,實在是心的分別;我做夢,夢見佛,是內心的分別,離開我們心的分別,沒有那件事啊!我們若不深入作如是觀的時候,沒有這種認識,不知道是內心的分別。雖然我還能為別人講,為別人寫文章,但是,寫文章是給你看的,講是給你聽的,我自己是不用的,(南無阿彌陀佛!)我講,是給你聽的,我自己不用──念阿彌陀佛也是對的,沒有什麼不對,但是,你對於這種理論不深刻,隨時有問題的時候,如果念阿彌陀佛的功夫高深,也可能好一點,但是,我認為還會差一點,最低限度差三級,就是無始劫來的習氣,如果念佛功夫高的人,習氣稍微輕一點,但是很難停下來,不是容易,就是有這個問題。如果你常作如是觀,經行的時候作如是觀,靜坐的時候作如是觀,當然,觀有止的基礎,不能完全觀,佛菩薩的大智慧,告訴我們要有止還有觀,有觀還有止,一定要配合。如果你只是止,那就與外道是可以共通的。如果只是觀,你的身體受不了,所以用止來平衡它,慢慢的、慢慢的,你就是聖人了。
我們凡夫與聖人有什麼不同呢?凡夫看見山,聖人也看見山,聖人也不是沒有眼耳鼻舌身意,聖人也有眼耳鼻舌身意,也看見山水,凡夫也是看了,但是不一樣。凡夫看見山,認為是真的,執著是真實的,在那裏起愛起憎。聖人也看見山,但是看見山是如幻如化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樣觀成功了,觀一切法如幻如化如夢,這是聖人境界,聖人才有這種智慧,觀一切法如夢如幻如化,如水中月,如鏡中相,不是凡夫啊!凡夫觀察都是真的,不是如夢。凡夫與有聖人有何差別?這就是凡聖的差別,凡夫不能觀一切法空,聖人能觀一切法空,這也是凡聖的差別,是有差別的。我們觀察都是真的,不是愛就是憎,不是憎就是愛,老是在愛憎裏面生活,但是,聖人在心裏面住最聖舍。
我們中國佛教當然是大乘佛教,維摩詰經裏面有訶斥阿羅漢,但是,那是站在大菩薩的境界,是超過阿羅漢以上的大聖人,他們訶斥阿羅漢,是希望他再進一步,用慈悲心、用智慧,說出來這種法語,不是我們凡夫說輕視誰,不是這樣的意思,如果我們那樣理會,就搞錯了。若真實從聖人與凡夫的情形來說,我們要承認我們是凡夫,雖然出家一百年,但是,你還執著都是真實的,你就還是凡夫。阿羅漢已超過凡夫,他是聖人,雖然不如佛、不如大菩薩的那樣圓滿,但是,阿羅漢是聖人。所以,瑜伽師地論說,阿羅漢住最聖舍,他的眼耳鼻舌身意與一切法接觸的時候,他的心裏面住最聖舍。舍是什麼意思?平常說是“無著”,舍就是不執著的意思,只是換一個字,就是“舍”,舍就是棄舍的舍,心與一切法不著。什麼叫做著?什麼叫做不著?就是舍不舍的意思。我們心裏面遇見一切法的時候,就是要取著,如何知道是取著?因為你已經生愛、生憎,就是你已取著了。阿羅漢以上的聖人,不取著、不執著,就像沒有遇見這個境界,心情是一樣的,遇見這個境界與沒有遇見這個境界,心情是一樣的,當然只是“了”,他的心裏面也是有“了別”,但是心裏面並沒有執著,所以,他的心還是保持清淨。我們有取有舍,就是不清淨了。
所以,這個偈頌,“譬如工畫師,分佈諸彩色”,啊呀,我的心裏面有許多虛妄分別啊!分別出來種種境界啊!“虛妄取異相”,聖人訶斥我們凡夫,你不要搞錯了,你不要執著,你不要執著真是有那麼回事,不是真的,“大種無差別”,一切法都是空相,我們所分別的境界,在諸法空相上看,是一無所有啊!是一無所有的。這是十個偈頌裏面的第一個偈頌。

◎◎◎故事由來:

在宋朝時, 有一位出家人, 名叫釋僧俊, 俗性王氏。王氏出家後 ,並不守戒律 ,也沒有做過什麼善事。不久後他生了一場小病 ,病死了。
但是 ,三天後 ,他竟然奇蹟似的甦醒過來 , 醒來的時候 ,不停的哭 ,不停的根十方大眾懺悔。原來 ,他將要死的時候,看到了兩位冥官要來追他。追著追著 ,來到了一座大城門前 ,忽然看到了一位僧人。
僧人說: 我是地藏菩薩 , 因為你在京城的時候 ,曾經描摹過我的畫像。我今日特別來救你 ,我教你一段四句偈 ,偈文如下:
若人欲了知 ,三世一切佛 , 應當如是觀, 心造諸如來(晉朝所譯)(也就是現在的 ,若人欲了知 , 三世一切佛 ,應觀法界性 一切為心造)。你若能念此偈, 能閉地獄門 ,能開淨土道,能通報命。
說完,地藏菩薩就立刻消失了,於是僧俊就和兩位冥官進入城門中 見閻魔王,閻魔王問 :你在生得時曾經做過什麼功德?
我只有受持一段四句偈 , 僧俊這麼說。 你還記得嗎? 閻魔王問。於是僧俊就將四句偈誦出。沒想到 ,才誦了上兩句 ,地獄裡的受苦眾生已經超渡一大半了。閻魔王趕緊說 :你別再念了, 就放僧俊還陽。僧俊還陽後 ,找出了四句偈的出處 ,才知道此偈原來是出自華嚴經夜摩天宮無量菩薩雲集時所說的 ,就是現在的覺林菩薩偈。 因此 ,後人才會將此偈整段放在地藏菩薩本願經前。

水陸畫贊淺釋(會本_上堂第五席_右軸

水陸畫贊(水陸法會會本_上堂第五席_右軸)

佛既強名,法亦非真。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惟佛法僧,非三非一。如雲出雨,如水現日。

此贊旨為至誠禮讚並禮請十方三世一切大阿羅漢。
*此為北宋蘇軾所作十六首水陸贊之上八位: 一切常住僧伽耶眾

【佛既強名,法亦非真。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金剛經云:『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佛是無形無相之境界,法也是如幻似假無可真說,只是為了隨順受化眾生而勉強安立之名(1)。行者解悟佛法的道理,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不可拘泥於文字名相(2)。

【惟佛法僧,非三非一。如雲出雨,如水現日。】:佛法僧亦然,雖強名之為三寶,其實三者互融互攝,存於法界所有眾生的真如本性之中。此自性既非三也非一(3),在凡不減,在聖不增,人人本自有之。如同雲能出雨水能現日,真如的不變與隨緣的可變相互融通,無所滯礙。

[註]
1.《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第一》:「名相覺想,自性二相,正智如如,是則成相。」此乃所謂五法,即名、相、分別、正智、如如。凡夫眾生雖迷於名、相、分別等三虛妄法,然而亦能借用此三法而認識修學聖道之方向與次第。《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第四》:「五法三自性,及與八種識。二種無有我,悉攝摩訶衍。名相虛妄想,自性二種相。正智及如如,是則為成相。」
2.《易經_繫辭上》:「化而裁之存乎變,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指人解悟事物的道理,需善加運用而不拘泥於文字名相。《清_紀盷_閱微草堂筆記_卷三_灤陽消夏錄三》:「國弈不廢舊譜,而不執舊譜。國醫不泥古方,而不離古方。故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3.《佛說盂蘭盆經新疏_菩薩沙彌古吳智旭》:「一體三寶者。以實相慧。覺了諸法。非空非有。亦空亦有。雙忘雙照。三智圓覺。名為佛寶。所覺法性之理。三諦具足名法寶。如此覺慧。與理事和合名僧寶。此三即非條別。當知亦即是三道(天台之見道、修道、無學道。又惑業苦也) 。三識(真識、現識、分別識。又阿賴耶識、末那識、第六意識))。三因(正因、了因、緣因)。三智(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三菩提(真性、實智、方便)。三大乘(理乘、隨乘、得乘)。三身(法身、報身、應身)。三涅槃(性淨、圓淨、方便淨)。三德(法身、般若、解脫)等。非一非三。而三而一。在凡不減。在聖不增。本自有之。非適今也。」

台灣 苗栗 三義 佛頂山朝聖寺
釋覺提 沙彌 編攥
佛曆2560年 西元2017年 10月

2017年10月28日 星期六

水陸畫贊淺釋(會本_上堂第四席_左軸)

水陸畫贊(水陸法會會本_上堂第四席_左軸)

緣覺獨覺,列為兩名。內觀外觀,同一妙行。
老子莊子,冥契釋宗。詎可情見,妄測異同。

此贊旨為至誠禮讚並禮請十方三世一切大阿羅漢。

【緣覺獨覺,列為兩名。內觀外觀,同一妙行。】:緣覺與獨覺所斷之惑(煩惱)及所證之空理相同,只於示相不同耳。於佛世聽佛說十二因緣之理而悟道者,名為緣覺。若生於無佛之世,常樂寂靜,獨自修行,締觀諸法生滅因緣而自行悟道者,名為獨覺(1)。雖然在名稱上分為緣覺與獨覺二種,卻與道教思想中所謂「內觀於心,心無其心;外觀於形,形無其形 (2)」極為相似,幾乎可視為雷同微妙的修行法。

【老子莊子,冥契釋宗。詎可情見,妄測異同。】:老子莊子的清淨無為思想中,有相當程度暗合於佛法中「彼法本來不生,彼法本來不滅,彼法本來寂靜。」「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3)」其中之種種言說與示現,豈是凡夫眾生之常情所能窺見,而以妄想來判別其異同。

[註]
1.《俱舍論十二》:「言獨覺者,謂現身中離稟至教,唯自悟道,以能自調不調他故。」
2.《清靜經》 : 「內觀於心,心無其心;外觀於形,形無其形;遠觀於物,物無其物;三者既悟,唯見於空。觀空以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此義約略相合於《金剛經》所云: 「無一法可得」。「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做如是觀。」「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 ,即見如來。」
雖傳《清靜經》即道教稱老君西游龜台之時,爲西王母說常清靜經。後經仙人轉傳,爲葛玄所得,筆錄而傳之道教修行心法中。然其文中有「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滅。」末學妄加推測,「三毒」乃佛教之說,加上其它與《金剛經》暗合之義,故此經似乎頗受佛教思想影響。
3.《解深密經》卷第二:「彼法本來不生,彼法本來不滅,彼法本來寂靜,彼法本來涅槃。」《法華經方便品第二》:「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詎=豈)。

台灣 苗栗 三義 佛頂山朝聖寺
釋覺提 沙彌 編攥
佛曆2560年 西元2017年 10月

2017年10月27日 星期五

水陸畫贊淺釋(會本_上堂第五席_左軸)

水陸畫贊(水陸法會會本_上堂第五席_左軸)

五時聞法,諸大聲聞。內秘密行,外現常倫。
十六應真,傳法上首。助佛轉輪,作獅子吼。

此贊旨為至誠禮讚並禮請十方三世一切大阿羅漢。

【五時聞法,諸大聲聞。內 秘密行,外現常倫。】: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歷 五大時期(1),其常隨眾均是諸佛菩薩內秘菩薩戒行妙相,外現 為大聲聞之行與相(2)。 所謂一佛興出,千佛護持(3),為了助 佛教化眾生,共同護持弘法利生事業,甚至還會示現與一般凡夫 同倫之相。

【十六應真,傳法上首。助 佛轉輪,作獅子吼。】:佛陀大悲特囑十六應受天人 供養真人(阿羅漢),於佛入滅後不入涅槃(4)。續留世間教化眾 生,而為無佛時期紹傳佛法之上首。以獅子般無畏吼聲震懾邪魔 ,協助佛陀續轉法輪教化人天。

[註]
1.天台智者大師,判釋尊所說之法分為五時,即華嚴時、阿 含時、方等時、般若時、法華涅槃時。
2.世尊在法華經中提到其聲聞弟子「密行」有二處,即《法 華經_五百弟子品第八 》云︰「內秘菩薩行,外現是聲聞。」與 《法華經_授學無學人記品第九》云:「羅睺羅密行,唯我能證知 。」依天台沙門_湛然 《法華玄義釋籤卷第八》所解,密行有大 、小乘之別:
2-1)小乘行者護持微細戒行,如三千威儀、八 萬細行,故稱為密行。
2-2)若據大乘法華之意,諸大聲聞原為法身菩薩,住於圓頓之妙 戒,然今示現聲聞之身,持小乘之粗戒,而隱密本地之妙戒,亦 稱密行。
2-3) 《地藏十輪經卷一》也說地藏菩薩 「以神通 力,現聲聞像。」
3.近代台灣淨空法師所說 :「一佛興出,千佛護持。」其 義同於《清朝_呆翁行悅和尚(1619~1684)編_列祖提綱錄_卷 二》宋朝_圓悟勤禪師(1063~1135年)所云:「金剛心真,華藏 界闊。一佛出世,千佛擁衛。一華開敷,萬華周匝。現殊勝因, 作奇特事。」以及《虛舟普度禪師語錄》宋末元初_虛舟普度禪師 (1199 ~1280年)云:「一佛出世,千佛讚揚。十方坐斷,獨露 真常。」
4.《水陸儀軌會本》中此席後有說曰:「…準寶雲經。佛記 十六羅漢。 合持佛法。 至後佛出。 方得入滅…」。經查《法 華經三大部補注_卷五_準寶雲經第七_佛記十六羅漢等》,確有 此說:「一賓頭盧將一千眷屬住西瞿耶尼國,二…如是聖人皆不涅 槃,於刀疾飢三災之時,人壽十歲佛法盡滅,而眾生壽復更增長 至百歲時,十六羅漢與諸弟子下閻浮提說法教化…。」
**但是,末學查遍《寶雲經》及《大乘寶雲經》第七卷及各卷並無此說此 文! 然而,在《大阿羅漢難提蜜多羅所說法住記_大唐三藏法師 玄奘奉詔譯》中則有此說此文。恐是《法華經三大部補注》作者 宋朝_從義和尚筆誤所致。

台灣 苗栗 三義 佛頂山朝聖寺
釋覺提 沙彌 編攥
佛曆2560年 西元2017年 10月

2017年10月20日 星期五

水陸畫贊淺釋(會本_上堂第一席_左軸)

水陸畫贊(水陸法會會本_上堂第一席_左軸)

藥師願海,罄筆難書。離危迪吉,如如意珠。
隨願成就,直趣菩提。永無退轉,胡用遲疑。

此贊旨為水陸會大眾至誠禮讚並禮請東方藥師佛。

【藥師願海,罄筆難書。離危迪吉(1),如如意珠。】:東方藥師七佛所發四十四大願(2),利益眾生浩浩如海,用盡一切筆墨亦難述其功德。能令眾生遠離一切危厄之難,還能像如意珠一般,引導眾生趨向安隱吉祥。

【隨願成就,直趣菩提。永無退轉,胡用遲疑。】:眾生若能皈依並誠心依止藥師佛的教化,皆能隨藥師佛大願之功德力而成就,世世成長,地地增上,直至成佛。依止藥師佛大願之教化,眾生趣入聖道之門,修行路上必定永遠不會退轉。此乃藥師佛大願的功德力,吾等眾生應速皈依,不必猶豫而遲疑!

[註]
1.迪吉:「迪」開導、引導。《書經.太甲上》:「旁求俊彥,啟迪後人。」
2.《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_大唐三藏沙門義淨譯》,藥師七佛聖號為:善稱名吉祥王如來(八大願)、寶月智嚴光音自在王如來(八大願) 、金色寶光妙行成就如來(四大願) 、無憂最勝吉祥如來(四大願) 、法海雷音如來(四大願) 、法海慧遊戲神通如來(四大願) 、藥師琉璃光如來(十二大願) 。

台灣 苗栗 三義 佛頂山朝聖寺
釋覺提 沙彌 編攥
佛曆2560年 西元2017年 10月

水陸畫贊淺釋(會本_上堂第一席_中軸)

水陸畫贊(水陸法會會本_上堂第一席_中軸)

謂此為佛,是事理障。謂此非佛,是斷滅相。
事理既融,斷滅亦空。佛自現前,如日之中。

此贊旨為至誠禮讚並禮請十方三世一切佛。
*此為北宋蘇軾所作十六首水陸贊之上八位·一切常住佛陀耶眾

【謂此為佛,是事理障。謂此非佛,是斷滅相。】:眾生若堅持何者是「佛」,即是執著於「有」的事理障,若堅持何者非「佛」,即是執著於「無」的斷滅相(1) 。 此乃教示佛門弟子應離「有、無」 「能覺、所覺」等二邊之見,循中道而為行者。

【事理既融,斷滅亦空。佛自現前,如日之中。】:佛門弟子依教修行,深自觀照,利智頓知,淺根漸曉,雖然事相森羅繽紛,而其中性理則是空相一如, 「有、無」 等常見、斷滅見亦是空相。自此,事理融合,任運自在,與虛空法界相合,佛之境界自然現前。猶如麗日照空,應緣化物,處處垂化,時時現前(2)。

[註]
1.《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第一》云:「一切無涅槃,無有涅槃佛,無有佛涅槃,遠離覺所覺,若有若無有,是二悉俱離。」
2.《維摩詰所說經_佛道品第八》:「雖知無起滅,示彼故有生。悉現諸國土,如日無不見。」

台灣 苗栗 三義 佛頂山朝聖寺
釋覺提 沙彌 編攥
佛曆2560年 西元2017年 10月

水陸畫贊淺釋(會本_上堂第一席_右軸)

水陸畫贊(水陸法會會本_上堂第一席_右軸)

樂邦化生,身紫金色。眉間毫相,體含萬德。
垂臂接引,神力難思。三根普被,導入花池。

此贊旨為至誠禮讚並禮請西方阿彌陀佛。

【樂邦化生,身紫金色。眉 間毫相,體含萬德。】:阿彌陀佛於西方極樂世界教化有 緣往生此剎土的眾生。阿彌陀佛於菩薩 (法藏比丘)地多劫行佈 施波羅蜜,故身體得紫摩金色光芒。多劫不妄語不欺誑眾生,故 得眉間白毫相。佛身三十二相,一一相皆含藏多劫累世所修之萬 德莊嚴(1)。

【垂臂接引,神力難思。三 根普被,導入花池。】:阿彌陀佛大慈大悲垂臂接引有緣 眾生往生極樂國的神通力不可思議。依其四十八願,所接引眾生 含攝上中下三種根器,只要堅信彌陀願力,依教修行者皆受引導 ,化生於極樂國蓮花池各色蓮花之中(2)。

[註]
1.《優婆塞戒經_修三十二相業品第六》:「…為菩薩時。於無量世常施眾生房舍臥具飲食燈明。是故次得金色身相。 」…,「…為菩薩時。於無量世。不誑一切諸眾生故。是故先得眉間毫相。」
《佛說觀佛三昧海經_卷第二》:「…此白毫相。菩薩本昔修何行得。汝當答言。佛白毫相從無量劫捨心不慳。不見前相不憶財物。心無封著而行布施。以身心法攝身威儀。護持禁戒如愛雙目。然其心內豁然虛寂。不見犯起及捨墮法。心安如地無有動搖。…。端坐正受其心如海湛然不動。如金剛山不可沮壞。…。心智猛利攝諸方便不見有法若大若小。有細微相。如是眾多名波羅蜜。亦從三十七助菩提法。復從十力四無所畏大慈大悲三念處諸妙功德。得此白毫。」
2.《淨界法師_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導讀》關於三根普被:
第十八願:「十念必生」,它的重點是在「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所以它的特點是:『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也就是說,這個人對於阿彌陀佛的功德有強烈的歸依心,一心歸命、順從本願,這種人是屬於下根機。他沒有發菩提心,也沒有修諸功德,但是他對阿彌陀佛本尊的信心,非常的堅定。善導大師說這一願的重點,在「至心信樂」這四個字,他的往生成敗是在這四個字。
第十九願:「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臨命終時,阿彌陀佛現前」,這是屬於上根機,因為他「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而且產生一種往生的願望,所以是上根人。
第二十願:「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繫念我國,植眾德本,至心迴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 這是攝受中根人,他沒有像十八願的人,信心那麼強烈,也沒有像第十九願菩提心那麼地堅固,還修諸功德;但是他多少能憶念阿彌陀佛的功德,還能修習戒定慧,最後將功德迴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是攝受中根人。

台灣 苗栗 三義 佛頂山朝聖寺
釋覺提 沙彌 編攥
佛曆2560年 西元2017年 10月

水陸畫贊淺釋(會本_上堂第一席_西軸)

水陸畫贊(水陸法會會本_上堂第一席_西軸)

十方諸佛,相好潛輝。妙存獨真,不涉離微。
貽舍利羅,塵劫不壞。隨機益悟,隱顯自在。

此贊旨為至誠禮讚並禮請十方三世一切佛。

【十方諸佛,相好潛輝。妙存獨真,不涉離微。】: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都皆具三十二相好,然為攝化三界眾生之因緣而潛藏光輝,示現與三界眾生同行(1)之劣應身(2)。所示現的身形雖劣,真妙法性依然如如存在,絲毫不違其涅槃寂滅之示現相與般若妙智的真實相(3)。

【貽舍利羅,塵劫不壞。隨機益悟,隱顯自在。】:諸緣不離生滅,諸佛直接度化眾生的因緣若盡,雖示現般涅槃,仍以大悲心遺留舍利(或譯:舍利羅śarīra) ,供後世眾生禮敬而種未來得度善根因緣(4)。舍利乃諸佛無量六波羅蜜功德所轉化的金剛體,能歷塵劫而不毀壞(5)。佛出世間,隨眾生根機而行教化以令眾生獲益而能悟入佛道,隱則留下經寶令眾生諷誦與舍利令眾生植善根存佛種,顯則以八相成道示現人間,無不自在!

[註]
1.菩薩四攝法:布施、愛語、利他(益)、同行(事)。
2.《釋教三字經_明.吹萬廣真禪師》:「愍凡愚,不能聽,隱尊特,顯劣應。」
3.《寶藏論離微體淨品_東晉.釋僧肇》:「無我無造謂之離,有智有用謂之微;無心無意謂之離,有通有達謂之微。又離者涅槃,微者般若。」
4.《金光明經_捨身品第十七》:『舍利者,乃是無量六波羅蜜功德所熏。』『汝等今可禮是舍利。此舍利者是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難可得最上福田。』
5.1974年重修中國山西省朔州市應縣縣城的「佛宮寺釋迦塔」時(俗稱應縣木塔,建於遼清寧二年,西元1056年) ,發現一對佛牙,四周長著晶瑩剔透小舍利子。比利時的安特衛普AGS寶石學會香港分會高斌博士曾藉由現代儀器對此佛牙舍利進行了鑑定,以求證明舍利使否即是金剛體—俗稱鑽石的物質。經電子探針探測後,高博士發現如米粒大小的佛牙舍利由四種元素組成,有少量硫、鋅、硅、鍶,另外為98.07%的碳,這和金剛石的成份相吻合。金剛石化學成份的無機碳含量為99.98%,是自然界中各種礦石唯一由單一元素組成的物質。而且佛牙舍利的原子排列結構也呈現驚人的「異常」。此應縣佛牙舍利的原子組合和美國的地質學家朗斯代爾,在亞利桑那州的一個隕石裏發現的隕石鑽石,一樣都是六方晶系排列(即六價碳),也就是說不同於地球上自然存在的鑽石(即四價碳) 。 更令人感到驚奇的是,應縣木塔的佛牙舍利在電子顯微鏡探測下,竟出現五尊佛祖的形象。一尊居中,另外四尊呈環繞聽法的姿勢。應縣木塔佛牙舍利子的成份如同來自外太空的六價碳隕石鑽石,同時又映現出五尊佛的形象,這些超乎地球科學能解的現象,告訴人們什麼呢?

台灣 苗栗 三義 佛頂山朝聖寺
釋覺提 沙彌 編攥
佛曆2560年 西元2017年 10月

水陸畫贊淺釋(會本_上堂第三席_中軸)

水陸畫贊(水陸法會會本_上堂第三席_中軸)

神智無方,解脫無礙。以何因緣,得大自在?
障盡願滿,反於自然。無始以來,亡者復存。

此贊旨為至誠禮讚並禮請十方三世一切菩薩僧。
*此贊為北宋蘇軾所作十六首水陸贊之上八位·一切常住大菩薩眾

【神智無方,解脫無礙。以何因緣,得大自在?】:十方諸大菩薩神通智慧無比,已解惑業之繫縛,已脫三界之苦果(1),卻依然出入三界教化眾生無所障礙(2)。諸大菩薩何因何緣有如此大自在神通力呢?

【障盡願滿,反於自然。無始以來,亡者復存。】:菩薩唯以大悲願力,入諸世間開發未悟(3)。度化眾生而不住度化眾生想,地地增長,依願修行,拾階而上,漸漸斷除種種障,直至返回眾生本具的自然圓滿覺性。無始以來,菩薩依大悲願力,周而復始教化眾生,有示現死亡圓寂,或示現成佛且般涅槃,再以菩薩身分倒駕慈航教化眾生,如過去正法明如來於今示現為觀世音菩薩(4),過去龍種上尊王佛於今示現為文殊菩薩(5)。

[註]
1 .《八大人覺經》:「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生滅變異,虛偽無主;心是惡源,形為罪薮;如是觀察,漸離生死。」就小乘行者而言,證入此境界則已能解惑業之繫縛,脫三界之苦果。
2.縱然菩薩神智已能出離三界,以大悲願力度化有情故,行四攝法故,示現自己仍有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未淨斷,出入於三界生死輪迴中,不以為苦無有障礙。
3..《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菩薩唯以大悲方便,入諸世間開發未悟。乃至示現種種形相逆順境界,與其同事化令成佛,皆依無始清淨願力。若諸末世一切眾生於大圓覺起增上心,當發菩薩清淨大願。應作是言:『願我今者住佛圓覺,求善知識,莫值外道及與二乘。依願修行,漸斷諸障,障盡願滿,便登解脫清淨法殿,證大圓覺妙莊嚴域。』」
《維摩詰所說經_卷二_文殊師利問疾品第五》:『菩薩為眾生故入生死,有生死則有病;若眾生得離病者,則菩薩無復病。譬如長者,唯有一子,其子得病,父母亦病。若子病愈,父母亦愈。菩薩如是,於諸眾生,愛之若子;眾生病則菩薩病,眾生病愈,菩薩亦愈。又言是疾,何所因起?菩薩病者,以大悲起。』
4.《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5.《首楞嚴三昧經》

台灣 苗栗 三義 佛頂山朝聖寺
釋覺提 沙彌 編攥
佛曆2560年 西元2017年 10月

2017年7月22日 星期六

水陸畫贊淺釋(會本_上堂第七席_左軸)

水陸畫贊(水陸法會會本_上堂第七席_左軸)

毘目瞿沙,萬徒苦行。攝化群豪,造五明論。
方等鹿苑,五神通仙。朕迹不留,今古無遷。

此贊旨為水陸會大眾至誠禮請與佛法有緣之各大仙人。

【毘目瞿沙,萬徒苦行。】: 華嚴會中毘 目瞿沙及其一萬大仙徒眾。旨在教示佛門弟子親近善知識,及跟隨明師(非名師!)學習 聖道之重要。

[註]
《華嚴經_卷第六十四》:「…善財童子至那羅素國…見毘目瞿沙仙人於林間 敷草而坐,領眾一萬,身著樹皮,編草為衣,大眾皆於林間經行、習定。毘目瞿沙仙 人為已證入「菩薩無勝幢解脫」(大慈大悲大喜大捨)之境界的善知識,雖以樹皮編草為 衣, 狀似勤苦, 依然有萬徒跟從學習,善財童子於毘目瞿沙仙人前,長讚親近善知識 知功德利益。」

【攝化群豪,造五明論。】: 十方剎土中有無 量為助佛宣化,利益眾生而造五明之大仙眾。旨在教示若欲教化救度利智、中智、鈍 智三根眾生,不能只說佛法清淨法(內明一),亦須學習了知能影響眾生的重要世間法( 外明四),方能隨順眾生根器(非隨順眾生沉淪!),契機契緣化渡,而行菩薩四攝法之同 行與利他。

[註]
《注大乘入楞伽經_第一卷》五明即五種學藝,各能生智,故云明處,一般 稱五明。1.內明一種,即一切佛法清淨法是。2.外明四種,乃四種能影響眾生的重要世 間法,即因明(*立宗、因、喻三支為言辯論理學之法)、聲明、醫方明、工巧明。 (*宗=主旨、因=理由、喻=佐證說明。請參閱:《因明入正理論_大域龍菩薩造_大唐三 藏法師玄奘譯》

【方等鹿苑,五神通仙。】: 世尊於鹿野苑 三轉十二行法輪,及開衍方等經時護持波羅奈之諸大仙眾。旨在教示凡正信三寶道場 ,及法寶經藏受持、演說、供養處皆有仙人及八部天眾暗中護持。

[註]
《雜阿含經 _第15卷_379》:「…一時,佛住波羅奈鹿野苑中仙人住處。 」 《大方等無想經 _第1卷 》:「…復有九萬九千五通仙人,其名曰那羅他仙人…如是等 五通仙人,亦於晨朝從禪定起,往至佛所,頭面作禮… 」 。
《佛母大孔雀明王經 _第3卷》:「…阿難陀!汝當稱念,諸大仙人名號。此諸仙人皆 持成就禁戒,常修苦行,皆具威德,有大光明,或住山河,或居林藪,欲作善惡,呪 願吉凶,隨言成就,五通自在,遊行虛空,一切所為,無有障礙,汝當稱念,其名曰 :「阿瑟吒迦大仙... 皆是古大仙。」

【朕迹不留,今古無遷。】」:大眾禮請以上 諸大仙上堂應供, 雖凡夫肉眼無法得見,尤應至誠心禮請。旨在教示十方三世一切剎 土,凡有正信佛法教化之時之處,必有無數聖眾仙人天龍等秘密護持法藏,而不留任 何痕迹(朕迹)。此等聖事若非佛菩薩教知,凡夫無由知曉,古今皆然並無改變。

台灣 苗栗 三義 佛頂山朝聖寺
釋覺提 沙彌 編攥
佛曆2560年 西元2017年 7月

水陸畫贊淺釋(會本_上堂第七席_右軸)

水陸畫贊(水陸法會會本_上堂第七席_右軸)

占相太子, 哥利割截。 攝諸咒術, 瞿曇團血。
方便度生, 常行四攝。 化及多徒, 壽等沙劫。

此贊旨為水陸會大眾至誠禮請曾與世尊有善因緣的相師,有逆增上緣助修忍辱的哥利 王,有眷屬緣的瞿曇氏祖先,有四攝因緣多生受度的徒眾…等。

【占相太子】: 《釋迦譜_卷第一》王 及夫人抱太子出欲禮仙人。時彼仙人尋止王曰。此是天人三界中尊。云何而令禮於我 耶。…具有如此相好之身。若在家者。年一十九為轉輪聖王。若出家者。成一切種智 。廣濟天人。然王太子必當學道。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久當轉清淨法輪。利 益天人開世間眼。

【哥利割截】: 《金剛經》如我昔為歌利王 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此典故亦表於《賢愚 經》 、 《大般涅槃經》。

【攝諸咒術,瞿曇團血。】: 《佛說十二遊經 _有關瞿曇姓氏之由來》昔阿僧祇劫時,菩薩(世尊某前世)為國王,其父母早喪亡,讓 國持與弟,捨國行求道。遙見一婆羅門,姓瞿曇(人稱大瞿曇),菩薩因從婆羅門學道。 婆羅門答菩薩言:「解體所著王者衣服。編髮結莎為衣,如吾所服,受吾瞿曇姓。」 菩薩(人稱小瞿曇)於城外,甘果(甘蔗)園中,以作精舍…。時,國中五百大賊,劫取官 物逃走,路由菩薩廬邊,蹤跡放散,遺物在菩薩舍之左右。…明日捕賊,追尋賊者, 蹤迹在菩薩舍下,因收菩薩,…王便勅臣下,…應以木貫身,立為大標,其身血出,流 下於地。…王,使左右以彊弩飛箭,射而殺之。…大瞿曇悲哀涕泣,下其尸,喪棺斂之 。於是取土中餘血,以泥團之,各取左右,持著山中,還其精舍。左面血著左器中, 其右亦然。大瞿曇言:「子是道士,若其至誠,天神當使血化成人。」却後十月,左 即成男,右即成女,於是便姓瞿曇氏。

【方便度生,常行四攝。化及多徒,壽等沙劫。】: 如來以令眾生開、示、悟、入佛道之大事因緣出現於世。然隨順眾生根器利 鈍有別,依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 ,將一佛乘以方便說三,猶如一雲之雨 ,三草二木同潤,而花果枝葉各異。如《法華經_提婆達多品第十二》智積菩薩言: 「 …三千大千世界乃至無有如芥子許,非是菩薩捨身命處,為眾生故然後乃得成菩提道 」。《法華經_從地涌出品第十五》所教化徒眾無量無邊,其間雖示現滅度而實無滅度 。《法華經_如來壽量品第十六》若佛久住於世。薄德之人不種善根。貧窮下賤貪著五 欲。入於憶想妄見網中。若見如來常在不滅。便起憍恣而懷厭怠。不能生難遭之想恭 敬之心。是故如來以方便說。其實如來壽命如恆河沙一般無量無邊阿僧祇劫常住不滅 。

台灣 苗栗 三義 佛頂山朝聖寺
釋覺提 沙彌 編攥
佛曆2560年 西元2017年 7月

水陸畫贊淺釋(會本_上堂第二席_中軸)

水陸畫贊(水陸法會會本_上堂第二席_中軸)

以意為根,是謂法塵。 以佛為體,是為法身。
風止浪靜,非有別水。 放為江河,匯為沼沚。

*此為北宋蘇軾所作十六首水陸贊之供養常住十方法 (上八位·一切常住達摩耶眾) * *此贊宜以「義串」方式註解*

【以意為根,是謂法塵。以佛為體,是為法身。】:(1) 法會大眾至誠禮請常住十方法之際,尤應深信諦觀,凡夫習『以』第六『意』識作『為』分別眼耳鼻舌身所對境界相之『根』 本,進而貪愛其相,即『是』對所『謂』色身香味觸等『法塵』分別影事的執著。
深信諦觀已,尤應了知藉相了性,相盡性顯之理,解悟『以佛』之我法二空的般若智『為』性『體』,即『是』與虛空法界性合『為』 一體的『法身』。(2)

【風止浪靜,非有別水。放為江河,匯為沼沚。】:心意如水,六根如浪。凡夫向外攀緣『風』一般外境的妄心若能『止』息,則『浪』濤般起伏不安的六根及心意也隨之寂『靜』安止。此寂靜的心還是原來的心,此平靜無浪的水還是原來的水,並『非有別』的『水』。只是濁澄動靜有別而已! (3)
人心能濁能澄能動能靜,縱而『放』之能成『為江河』,浩浩奔流,集而『匯』之能成『為沼沚』,默默寂靜。(4)

[註]
1.意根所對之境相,能產生分別意識。 《楞嚴經 _卷一》縱滅一切見聞覺知,內守幽閒,猶為法塵分別影事。《法苑珠林_卷八八》意識獨緣之境名曰法塵。
2.佛以法性為體,故名法身。《解深密經_卷第五》佛告曼殊室利菩薩曰。善男子,若於諸地波羅蜜多,善修出離轉依成滿,是名如來法身之相。當知此相二因緣故,不可思議無戲論故,無所為故,而諸眾生計著戲論有所為故。《金光明最勝王經_卷一》:『…法身是正覺,法界即如來, 此是佛真身,亦說如是法。 …如來了知有情及法。體性皆空。離空非有。空性即是真法身故。』
3. 《八識規矩頌_第八識頌》浩浩三藏不可窮,淵深七浪境為風,受熏持種根身器,去後來先作主公。《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_唐_法藏沙門述》妄盡心澄,萬象齊現,猶如大海,因風起浪,若風止息,海水澄清,無象不現。
4.「放為江河,匯為沼沚, 」有進退收放之意。 《張文定公墓誌銘_北宋_蘇軾》浩然直前,有礙則止。放為江河,匯為沼沚。《御解道德經_北宋_徽宗趙佶》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融為雨露,萬匯以滋。凝為霜雪,萬寶以成。疏為江河,聚為沼沚。

台灣 苗栗 三義 佛頂山朝聖寺
釋覺提 沙彌 編攥
佛曆2560年 西元2017年 7月

水陸畫贊淺釋(會本_上堂第二席_左軸)

水陸畫贊(水陸法會會本_上堂第二席_左軸)

五時所說, 大小真詮。 經律論藏, 三聚五篇。
真法無名, 真見無形。 全超影像, 妙出常情。

此贊旨為水陸會大眾至誠禮敬如來五時所說大小乘諸經典,以及指引修行者之各種律 典,並諸菩薩及祖師依經所詮的論典。

【五時所說,大小真詮】:此五時說法 ,雖有大小乘(藏、通、別、圓)之名,實為如來善巧方便,皆為成佛正真之理。如《法華經_方便品第二 》: 『…如是舍利弗!劫濁亂時,眾生垢重,慳貪嫉妒,成就諸不善根故,諸佛以方便 力,於一佛乘分別說三』。『…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 ;但以假名字,引導於眾生』。
依天台宗所判如來五時說法略為:1.華嚴時、2.阿含時、3.方等時、4.般若時、5.法華涅盤時。 即:
華嚴時,佛於初成道二十一日間說《華嚴經》,於天界與十方剎大機菩薩共述成佛之法,並示佛果地之圓滿莊嚴;
阿含時,華嚴後佛於人間鹿野苑等地,說小乘四阿含經,教化初機弟子;
方等時,廣說各種法門,如《維摩詰所說經》等,訶小乘執空,讚大乘佛法;
般若時,宣說大乘般若空義,以《大般若經》為代表;
法華涅槃時,開權顯實,會三乘歸一佛乘,並示漸頓心法皆為成佛因地。如《妙法蓮華經》、《大般涅槃經》等。

【經律論藏, 三聚五篇】:如來所說大小乘 諸經典,以及指引修行者之各種律典,並諸菩薩及祖師依經所詮的論典,合稱三藏。 佛陀示現入滅前曾教示,無佛住世之時,佛弟子則以戒為師。如《佛垂般涅槃略說教 誡經》: 『…汝等比丘。於我滅後當尊重珍敬波羅提木叉。如闇遇明貧人得寶。當知此 則是汝大師。若我住世無異此也』。波羅提木叉即是戒律,其重要者為三聚戒(菩薩戒) 與五篇(比丘/比丘尼戒)。
三聚戒:
一.攝律儀戒,受持五八十具等 一切之戒律者。
二.攝善法戒,以修一切善法為戒者。
三.攝眾生戒,又云饒 益有情戒,以饒益一切眾生為戒者。
五篇:
一.波羅夷, 《四分律》:「譬 如斷人頭,不可復生。若犯此法,不得復成比丘。」
二.僧殘, 《毘尼母律》: 「僧殘者,如人為他所斫,殘有咽喉,故名為殘。」蓋言僧若犯此罪,僧作懺法除, 庶幾戒德可復,猶如斫殘,咽喉未斷,早救尚可。
三.波逸提, 《四分律含注戒 本疏_卷一下》:僧若犯此罪「墮在燒煮地獄…。」
四.提舍尼, 《僧祇律》:「 此罪應發露也。」此罪輕於前之三罪,乃容對眾發露悔過。
五.突吉羅,四分律本 中,梵語式叉迦羅尼,華言應當學。謂餘戒罪重易持,此戒難持易犯,常須念學,故 不列罪名, 但言應當學。

【真法無名, 真見無形。全超影像, 妙出常情】: 真如之法無可為名,真如之境實無形無相,超越一切影事像狀,其中妙理亦 超出一般常情凡夫所能理解,故《金剛經》教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諸佛菩 薩則以其方便智,權巧安立各種名相以教化眾生,期令依教證理,依理起行,依行得 果。欲更明「全超影像, 妙出常情。」須再舉《金剛經》教示:「佛說般若波羅蜜, 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約其義為:佛所教說的般若波羅蜜,實非常情凡 夫所能理解,因此,姑且安立個名相,稱之為般若波羅蜜。

台灣 苗栗 三義 佛頂山朝聖寺
釋覺提 沙彌 編攥
佛曆2560年 西元2017年 7月

水陸畫贊淺釋(會本_上堂第二席_右軸)

水陸畫贊(水陸法會會本_上堂第二席_右軸)

西天東土,聖賢製作。 宗論釋論,以覺後覺。
悟理忘情,因言見諦。 了無一法,即西來意。

此贊旨為水陸會大眾至誠禮敬西天東土禪宗祖師,及各祖師所作宗論,並以疏鈔公案 註釋宗論的先賢大德等。

【西天東土,聖賢製作。宗論釋論,以覺後覺】 :佛滅度後,禪宗由迦葉尊者(西天初祖)傳至達摩祖師(西天二十八祖),再由達 摩祖師(中土初祖)傳入中土並往下傳承到慧能禪師為第六祖,再加上其它各祖師聖賢, 有至心發表宗論者,亦有以疏鈔針對宗論詳加註釋者,皆是發心將所體證之佛法聖教 修行心法,以更直截、更契機契緣的方式來教化(覺)像法末法眾生(後覺) 。

【悟理忘情,因言見諦。了無一法,即西來意】: 宋朝圓悟禪師(1063年-1135年)云:「參問要見性悟理,直下忘情絕照 ,胸襟蕩然,如癡似兀,不較得失,不爭勝劣,凡有順違,悉皆截斷,令不相續,悠 久自然到無為無事處。」此為禪宗主張,修行應離凡情俗相的執著,由聖言中破妄見 真,期能達到放下心中對諸虛妄相的取捨分別,則是祖師西來傳法之本意。

[註]:
1.達摩尊者西來傳法偈云:「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 一華開五葉,結果自然成。 」
2.古德對達摩西來傳法亦有偈云:「達摩西來一字無,全憑心地用功夫;若要紙 上談人我,筆影蘸乾洞庭湖。」
3.末學淺見: 祖師西來傳法並非真無一字,須知達摩乃以《楞伽經》授人以為參 禅印證,至五祖則改以《金剛經》授六祖,故知禪宗前期祖師仍依聖言經藏而修! 誠如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16_須彌頂上偈讚品第十四》云:「譬如闇中寶,無燈不可見,佛 法無人說,雖慧莫能了。」
凡夫學習聖教必經信、解、行、證四次第。親證真如的境界確實無法表諸語言文 字,然而,若無經藏聖言以為進程標指,如何能到達身行親證之境地?《唯識三十頌》 所示,行者修證未至「通達位」,還在「加行位」時,依然處於「現前立少物,謂是 唯識性,以有所得故,非實住唯識。」此「立少物」即帶相觀空,仍須聖言量指引。
末法狂妄人常盜用《心經》與《金剛經》法語,如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凡所有相, 皆是虛妄。」甚至誑言「酒肉穿腸過, 佛在心頭坐。」妄言一切境相既皆 虛幻不實、不可得,則不論順、逆、善、惡,只須無心應之,不為所牽即證本來面目 ,不必禮佛深入經藏、不必修觀念佛。 此類妄語,看似有境界,實則空腹高心,習氣 依舊,狂妄傲慢,不得真實受用,僅口頭之禪耳! 不堪逆境或意外無常之試煉。
宋初永明延壽大師已知此虛妄流風,故造《四料簡偈》云:「有禪無淨土,十人 九磋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但見彌陀佛,何愁不 開悟;有禪有淨土,猶如帶角虎,現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無禪無淨土,鐵床並銅 柱,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

誑言「酒肉穿腸過, 佛在心頭坐。」之愚痴凡夫,其實不知此偈全文為【酒肉穿腸過, 佛在心頭坐,世人若學我,如同進魔道】。其典故如下:
明末民變首領張獻忠攻打渝城(今四川成都)時,在城外的廟裏駐紮,強迫裏面的和尚吃 肉,當時有個叫破山的和尚說,只要你攻城後不屠城,我就吃肉。結果張獻忠賭氣答應了 他。於是破山和尚一邊吃肉,一邊說出了這四句偈。他是為了救千萬百姓的生命才犯破 戒的過咎! 凡夫眾生不察,既無其大慈悲心,亦無相對之修行境界,隨意盜用聖人之 言,已犯未得謂得,未證言證之大妄語過失,自招【世人若學我,如同進魔道】而不 知,豈能不慎!

台灣 苗栗 三義 佛頂山朝聖寺
釋覺提 沙彌 編攥
佛曆2560年 西元2017年 7月

水陸畫贊淺釋(會本_上堂第三席_左軸)

水陸畫贊(水陸法會會本_上堂第三席_左軸)

十念功成,三輩往生。 蓮分九品,樹列七珍。
上升精微,內院清淨。 補處當來,是我皈命。

此贊旨為水陸會大眾至誠禮敬並皈依西方極樂世界,及兜率天內院諸佛菩薩。

【十念功成,三輩往生。蓮分九品,樹列七珍】 :阿彌陀佛第十八願:「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 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唐朝善導大師(公元613~681年)以根機、修行、利益三個角度判定,此願最能體現 阿彌陀佛大慈大悲,以最低標準攝受中下根機眾生。達成三根普被、利鈍全收,利益 一切生死凡夫,能夠出離三界火宅。當然,觀無量壽經中詳述,往生阿彌陀佛國土繼 續修行的眾生,雖有三輩九品之個別果報差異。但是,極樂世界器世間如七寶行樹等 一切莊嚴,則是該國土全部眾生共同受用。

【上升精微,內院清淨。補處當來,是我皈命】: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八》:「一切時靜,有應觸來,未能違戾,命終之後, 上昇精微。不接下界諸人天境,乃至劫壞三災不及,如是一類名兜率陀天。」
若有眾生不捨娑婆,發心教化此界眾生,修行時薄淫怒癡,皈依彌勒菩薩,願求 壽盡後往生精微之兜率陀天內院。名精微者,因該天是地上陰陽氣所不能及,故能不 接下界諸人間界、欲界下三天境等。兜率陀天內院為清靜修行淨土,現由一生補處當 來下生成佛之彌勒菩薩主持教化弘法,宣說瑜伽師地論。 世界有成、住、壞、空四大劫,至壞劫時,有火水風三大災,令此世界壞散直至三禪 ,而不及此精微天者,蓋指此天之內院為等覺菩薩所居,等覺大士喜樂俱無,故三災 所不能及。
《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 「佛告優波離…佛滅度後我諸弟子,若有精 勤修諸功德,威儀不缺,掃塔塗地,以眾名香妙花供養,行眾三昧深入正受,讀誦經 典。如是等人應當至心,雖不斷結如得六通,應當繫念,念佛形像,稱彌勒名。如是 等輩,若一念頃受八戒齋,修諸淨業,發弘誓願。命終之後,譬如壯士屈申臂頃,即 得往生兜率陀天,於蓮華上結加趺坐。百千天子作天伎樂,持天曼陀羅花、摩訶曼陀 羅華,以散其上讚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於閻浮提廣修福業來生此處。此處名兜 率陀天,今此天主名曰彌勒,汝當歸依!應聲即禮,禮已,諦觀眉間白毫相光,即得 超越九十億劫生死之罪。是時菩薩隨其宿緣為說妙法,令其堅固不退轉於無上道心。 」

台灣 苗栗 三義 佛頂山朝聖寺
釋覺提 沙彌 編攥
佛曆2560年 西元2017年 7月

水陸畫贊淺釋(會本_上堂第六席_右軸)

水陸畫贊(水陸法會會本_上堂第六席_右軸)

五部烈分,四依應命。 法自西來,教傳東晉。
南山律學,灌頂法性。 萬派千流,一月普印。

此贊旨為水陸會大眾至誠禮敬律藏及佛後印度五部律派,並中土南山律宗各祖師。

【五部烈分】:如來所說律藏(毘尼)裂分為五部。按《翻譯名義集四_律分五部篇第 四十一》云: 「世尊成道三十八年,赴王舍城國王,食訖,令羅云洗滌失手㩧缽,以為 五片。是日有多比丘,皆白佛言,缽破五片。佛言表我滅後,初五百年,諸惡比丘, 分毘尼藏為五部也。 」後優波鞠多尊者果有五弟子,各執一見,遂分如來一大律藏為 五部。又《舍利弗問經》亦有: 「佛言…如是眾多,久後流傳,若是若非,唯餘五部各 舉所長。 」

五部即:
1.曇摩鞠多部,華言曇無德或覆隱。《大集經卷第二十二》云:「…我涅槃後,有 諸弟子,受持如來十二部經,書寫讀誦,顛倒解義,顛倒宣說。以倒解說,覆隱法藏 ,以覆法故,名曇摩鞠多。」
2.薩婆多部,華言一切有。《大集經》云:「…我諸弟子,受持如來十二部經, 而復讀誦外典,善能論議,凡所問難,悉能答對,是為薩婆多部。 」
3.迦葉遺部,華言重空觀。《大集經》云:「…我諸弟子,受持如來十二部經, 說無有我及以受者,轉諸煩惱猶如死屍,是為迦葉遺部。」
4.彌沙塞部,華言不著有無觀。《大集經》云:「…我諸弟子,受持如來十二部 經,不作地水火風相,虛空識相,是為彌沙塞部。」
5.婆蹉富羅部,華言犢子。《大集經》云:「…我諸弟子,受持如來十二部經, 皆說有我,不說空相,是為婆蹉富羅部。」

【四依應命】:佛後律藏裂分為五,佛門弟子將以何為依止? 在大乘經典如維摩詰 經、涅槃經、方等經、大智度論等皆有提到應依止於四種正法。即:1.依法不依人、2. 依義不依語、3.依智不依識、4.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故又稱四依四不依。

【法自西來,教傳東晉】:東漢明帝於永平七年(西元64年)正式派遣博士弟子蔡 愔等人前往西域求法,將月氏國迦葉摩騰、竺法蘭兩位沙門請回洛陽白馬寺,於此佛 法西來傳入中國。此後東晉名僧法顯(約西元337─422),自幼受佛教教育,志誠行 篤,常以律藏殘缺為憾,誓志往天竺求取經律。東晉安帝隆安三年(公元399年), 法顯與同修慧景等十一人同行,從長安出發,西行求經。公元411年,法顯乘船東歸 。前後經歷十四年,行程四萬餘里,是中國史上經絲路抵中印度、斯里蘭卡和印度尼 西亞第一人,也是第一位到印度巡禮佛跡、求取經律的名僧。隨後他翻譯《摩河僧祗 眾律》、《大般泥洹經》等佛經、戒律百萬餘字,填補佛經漢譯中缺少戒律的空白。

【南山律學,灌頂法性。萬派千流,一月普印】:曇無德部所傳之廣律為四分律, 為五部律之一,由唐代道宣大師承之。因四分律大弘於中國,復因道宣大師長居終南 山弘傳律法,故又稱為南山律宗。此宗堅持,戒行清淨則猶如法性直接灌頂。如《印 光大師文鈔》云:「良以教為佛語,宗為佛心,律為佛行。心語行三,決難分屬;約其 專主,且立此名。」雖然宗派分流,只要依循正法正信正念,則如一月麗天,萬川影 現。眾生依教證理,依律修行,必能脫離三界火宅,豈有正像末之分?

台灣 苗栗 三義 佛頂山朝聖寺
釋覺提 沙彌 編攥
佛曆2560年 西元2017年 7月

水陸畫贊淺釋(會本_上堂第三席_右軸)

水陸畫贊(水陸法會會本_上堂第三席_右軸)

高風可仰,苦行難思。 薜蘿蔽體,蔴麥充飢。
六時行道,三衣不離。 福田無上,稽首皈依。

此贊旨為水陸會大眾至誠禮敬悉達多太子, 並追思太子出家六年苦行,後行中道成就 菩提 。

【高風可仰,苦行難思。薜蘿蔽體,蔴麥充飢。】:悉達多貴為太子,然不耽五欲 ,其高尚的品格與氣節令人敬仰。遊四城門見生老病死,思人生憂悲苦惱何能出離, 乃於半夜棄皇宮、還錦衣,出家學道。初六年從諸婆羅門及外道修苦行,其間苦行非 吾等凡夫所能思量。衣則僅披山麻野藤以蔽體,食則只一芝麻野麥以充飢。

【六時行道,三衣不離】:  悉達多太子在尼蓮禪河畔苦行六年後,悟得以苦欲捨 苦,終不能離苦(1)。無益的苦行並不能證得真理與生老病死的解脫(2),便毅然放棄苦 行 ,飲用牧羊女供養的乳糜,逐漸恢復體力 ,改以中道修行。每天晝三時夜三時,深 入觀照苦、集、滅、道、味、患、離七處善(3),以及十二因緣法,依三十七道品勤修 止觀、三昧、無常、無我、涅槃寂靜三法印等佛事。日常則持三衣一缽不離身戒,衣 著只用五條衣的工作服(安陀會)、或七條衣的入眾禮誦齋講服(鬱多羅僧)、或九至二十 五條衣的大禮服(僧伽黎)三種袈裟;日中一食飲食且只用一個應量器(缽) 。

【福田無上,稽首皈依】: 悉達多太子終在菩提樹下結跏趺坐,進入第四禪定四十九日 ,破煩惱魔障,降伏魔王侵擾,徹悟心源,破除了一切妄想、執著,斷盡了最後一絲 煩惱,豁然覺悟一切真理,感得明星現瑞(4),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佛陀。佛陀興出於 世乃眾生無上福田,眾生皆應稽首皈依,承佛教化,破妄顯真, 超出三界輪迴,度過 生死瀑流。

[註]
1.《妙法蓮華經方便品第二》: 「…深入諸邪見,以苦欲捨苦… 」。
2.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卷三十一》: 「身語意業不造惡,不惱世間諸有情。 正念觀知欲境空,無益之苦當遠離。」
3.《雜阿含經_卷二第42》: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七處善…云何比丘七 處善?比丘!如實知色、色集、色滅、色滅道跡、色味、色患、色離如實知;如是受 、想、行、識,識集、識滅、識滅道跡、識味、識患、識離如實知。」
4.《佛教三字經_ 明_吹萬老人著》: 「…坐樹下,心境開。天龍喜,魔膽落,睹 明星,成正覺。」其中「睹明星,成正覺」應是隨順世間方便說。
末學淺見,此約當時悉達多太子在四禪中自悟自證而成就無師智,不必藉由睜眼 賭見明星外相才能成正覺。故末學妄測應是太子豁然覺悟一切真理,感得明星現瑞, 較為合理。

台灣 苗栗 三義 佛頂山朝聖寺
釋覺提 沙彌 編攥
佛曆2560年 西元2017年 7月

水陸畫贊淺釋(會本_上堂第四席_右軸)

水陸畫贊(水陸法會會本_上堂第四席_右軸)

具相不具,說法不說。 大小區分,智愚斯別。
體色入空,觀緣散滅。 更侵習氣,超聲聞列。

此贊旨為水陸會大眾至誠禮請聞因緣法,及諦觀緣生緣滅,證入空性的緣覺及獨覺聖者。

【具相不具,說法不說。大小區分,智愚斯別。】:出值佛世聞因緣法,證入空性,名為緣覺(1)。出無佛世,諦觀緣生緣滅自然得悟,名為獨覺(2)。諸緣覺獨覺聖者,具種種相好者名大,不具種種相好者名小。能為眾生演說空法者名智,不能為眾生演說空法者名愚(3)。

【體色入空,觀緣散滅。】:諸緣覺、獨覺聖者,分析人乃由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等所構成,分析色法至構成物質的極微狀,或分析心法至六十剎那的一念(4),證入人、法皆空的道理。再依此人、法二空之理作觀,而洞澈因緣生滅之法(5)。

【更侵習氣,超聲聞列。】:緣覺、獨覺二種聖者,修行以斷三界見、思惑的根器與聲聞略同,但緣覺、獨覺根性較利,更能侵除部分累世習氣(6), 故其辟支佛果位超出聲聞乘聖人之上(7)。

[註]
1 .《佛說仁王般若波羅蜜經卷上》: 「…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復有八百萬億大仙緣覺,非斷非常,四諦十二緣皆成就。… 」
2. 《大阿羅漢難提蜜多羅所說法住記》: 「…爾時,世尊釋迦牟尼無上正法,於此三千大千世界永滅不現。從此無間,此佛土中有七萬俱胝獨覺一時出現。… 」
3. 《止觀輔行傳弘決 第九卷》: 「…出值佛世聞因緣法,名為緣覺。出無佛世自然得悟,名為獨覺。…百劫種相名之為大,種相不同,或三十相二十九八,乃至一相,此獨覺大小也。 … 又二辟支,各有大小…具相名大,不具名小… 。 」 《水陸儀軌會本_供上堂》: 「…具相不具相以論大小,說法不說法而別智愚。…」
4. 《摩訶止觀卷三》云:「小者小乘也,智慧力弱,但堪修析法止觀,析於色心。」
5. 《佛本行集經卷第四十八 _舍利目連因緣品下》云:「諸法從因生,諸法從因滅,  如是滅與生,沙門說如是。(又譯: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 」
6. 《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一_宋代沙門慧嚴譯本》云:「聲聞緣覺有煩惱習氣,謂我衣、我缽」,此即見惑之習氣;《大智度論卷第二十七》所引「舍利弗之瞋、畢陵伽之慢...」,則是思惑之習氣。
7. 《天台四教儀》因觀十二因緣覺真諦理。故言緣覺。言獨覺者。出無佛世獨宿孤峰。觀物變易自覺無生。故名獨覺。兩名不同。行位無別。此人斷三界見思。與聲聞同。更侵習氣故居聲聞上。明朝雲棲寺古德法師著《彌陀經疏鈔演義卷一》亦同此說。

台灣 苗栗 三義 佛頂山朝聖寺
釋覺提 沙彌 編攥
佛曆2560年 西元2017年 7月

水陸畫贊淺釋(會本_上堂第四席_中軸)

水陸畫贊(水陸法會會本_上堂第四席_中軸)

現無佛處,修第二乘。如日入時,膏火為燈。
我說二乘,如應病藥。敬禮辟支,即大緣覺。

*此為北宋蘇軾所作十六首水陸贊之供養常住十方辟支佛(上八位·一切常住辟支迦眾) * *此贊宜以「義串」方式註解*

【現無佛處,修第二乘。如日入時,膏火為燈。】:緣覺乘行者出『現』於佛前佛 後之時,『無佛』住世之『處』,雖然他們所『修』證屬於『第二乘』的境界(1),卻 有『如日入』西山『時』分,眾生點燃『膏火』以『為燈』具,仍然能在長夜中見到 絲絲光明,作為大黑暗中的指引微光(2)。

【我說二乘,如應病藥。敬禮辟支,即大緣覺。】: 『我』如來雖然『說』他們所 修證屬於第『二乘』的境界,但是,對於無佛住世時代的眾生而言,緣覺乘行者也能 教化眾生,有『如應病』與『藥』(3),可令眾生離苦得樂,獲得解脫。因此,眾生應 當『敬禮辟支』佛,亦『即』是『大緣覺』乘行者!

[註]
1.《妙法蓮華經方便品第二》: 「…劫濁亂時眾生垢重,慳貪嫉妒成就諸不善根故,諸 佛以方便力,於一佛乘分別說三。...」《妙法蓮華經譬喻品第三》: 「…汝等莫得樂住 三界火宅,勿貪麤弊色聲香味觸也。若貪著生愛則為所燒,汝速出三界,當得三乘:聲 聞、辟支佛、佛乘。我今為汝保任此事,終不虛也。...若有眾生。內有智性。從佛世尊 聞法信受。慇懃精進欲速出三界。自求涅槃。是名聲聞乘。如彼諸子為求羊車出於火 宅。若有眾生。從佛世尊聞法信受。慇懃精進求自然慧。樂獨善寂深知諸法因緣。是 名辟支佛乘。如彼諸子為求鹿車出於火宅。…」

2.有佛住世,世間才有大光明。《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十一_毘盧遮那品第六》: 「…世尊坐道場,清淨大光明,譬如千日出,普照虛空界...」。《妙法蓮華經安樂行品 第十四》: 「…智慧光明,如日之照。...」

3.世尊為隨世間緣,順眾生機而應病與藥,以四悉檀(世界、為人、對治、第一義) 演說出五乘(人、天、聲聞、緣覺、菩薩)法,此五乘法行者皆是佛弟子(僧)。
《大智度論卷二十二》: 「…佛如醫王,法如良藥,僧如瞻病人。...」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八》: 「…大醫王應病與葯,菩薩隨宜演化。...」
《雜阿含經卷十五》: 「…有四法成就,名曰大醫王者, …何等為四,一者善知病,二 者善知病源,三者善知病對治,四者善知治病已,當來更不動發。...」

台灣 苗栗 三義 佛頂山朝聖寺
釋覺提 沙彌 編攥
佛曆2560年 西元2017年 7月